251第二届{爱国孝亲征文}孝亲敬老促和谐
孝亲敬老促和谐
显 明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首《劝孝歌》,全诗如下: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不知凝聚了父母多少心血与艰辛,每个人都应该孝敬养育过自己的亲人。
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却出现一些与之悖逆的行为。比如只重视物质上满足老人的需求,忽视老人的精神慰藉。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当下,儿女为了生存、为了事业,长年在外奔波,只在节庆时才回家与父母小聚,,才想起对父母长辈的关爱。社会对孝亲文化教育的缺失,是更突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更多是励志,更多的是如何考高分,如何奋斗,如何事业成功,很少启迪孩子们如何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如何珍惜亲情。生活中有悖于孝亲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比车、比房、比收入,独独不比谁对父亲母亲更孝顺、更疼爱。
孝亲敬老,并不需要做得轰轰烈烈,“可歌可泣”,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物质上保证老人的需求,从精神上给予关怀。从个人的角度讲,或从“子女”的身份要求,至少要从两方面践行孝亲敬老。
其一、赡养父母。赡养父母,是孝敬长辈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尽孝道最起码的要求。《诗经》上有很多篇章,一再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人尽孝道的主要内容。赡养父母,就是作子女的,向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生存条件,诸如住宿、吃喝、出行等等。这说起很简单,其实,真正能做到,很难,能做好,更难。因为,它要求当儿女的,为父母不是做一天、两天,也不是做一月半截,而是要当儿女的长大成人开始做起,到父母去世止,这个过程,是最考验儿女孝行的。在笔者家乡的《巴县志》里,讲了一个叫赵忠的孝子。赵忠的父亲喜欢喝酒,为了满足父亲这点噬好,赵忠在重庆城里“打工”,天天晚上回家,必为父亲备好酒。这显然是小事,但他坚持了到父亲去世,《巴县志》说他是行大孝。当下,这样的故事何止千万!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讲许多这样的故事。重庆忠县马灌镇桂阳村6组的吴林香,6岁时,她父母就离异了,外婆又长期瘫痪,外公手有残疾, 13岁的小林香,就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五口之家。她种菜省钱 ,为妈妈治病;她要陪着弟弟玩耍,陪外公外婆聊聊天,讲讲笑话,让整个家都被快乐包围着……
其二、侍候病人,送终守孝。这是尽孝道最难克尽职守的,也是衡量儿女真孝道假孝道的试金石。常言说,久病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能够在父母丧失了行走、起居能力时,在长年卧床不起时,陪伴在父母身边,侍候药汤,浆衣洗裳,喂饭进食,不怕脏,不怕累,让父母的病得到好转,这才是真正践行了孝道。《巴县志》孝义篇中,记载了巴县清代有个有名叫了庵居士刘道开,他的夫人先后曾两次为太夫人和母亲割股治病的故事。从中我们看到古人孝敬长辈,是什么牺牲都可以做出来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中,讲了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13级7班学生路玉婷,与病魔争夺母亲生命的故事,很感人。
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村民董永才,2002年夏天,收留了流浪了半年多的张明芝。张明芝一旦生病,董永才就招呼在外打工的其他子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家人凑钱给老人治病。董永才与张明芝非亲非故,却赡养了张明芝十一年!董永才一家人行为,正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孝亲敬老道德的传承。
其三、在精神上安慰父母长辈。老年人怕孤独,这是人生一大本性。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时,老年人更寂寞,更苦闷。这就需要儿女们常常陪伴他们,说说话,逗逗乐,陪他们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但是,父母这点起码的要求,当下一些人也难做到。
目前,讲孝道,讲敬老,已渐成风气。
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实施了“孝善十个一”工程。倾力建设“一个孝善公园、一条孝善商街、一座孝善展馆、一所孝善讲堂、一家孝善协会、一套孝善标识、一本孝善期刊、一首孝善歌曲、一台孝善演出、一批孝善典型”。每年,丰盛开展了“孝善之家”、“美满家庭”、“好儿媳”、敬老模范等评比,推典型,树新风,以点带面,让孝善价值观内化为群众的主流价值观。丰盛的孝善文化,还融入中小学课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责,须顺承……”在丰盛镇的中小学课堂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读有关宣传孝善书籍的声音,将孝善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重庆市巴南区惠民街道,不仅重拾孝善文化的传统理念,还将丰富的元素融入街道的开发建设之中。该街道六个行政村,每年的重阳节,都要举办孝亲敬老活动。活动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举办60岁以上的老人的寿宴,开展60岁以上老人的运动会,评比健康老人、孝善儿媳、表彰好婆婆、为鳏寡孤独发放补助等等。该街道孝善文化内涵丰富,形成了健康孝亲敬老规则: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各村都以“孝文化”为抓手,推进慈孝教育、亲情教育,营造积极、健康、质朴的乡风民俗。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孝”是“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是“仁之内核”。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体现家庭长幼尊卑伦理关系,有选择地传承孝道的具体形式,做到在家尽孝,在国尽忠。
作者:陈显明,重庆市委宣传部签约作家。2008、2010两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作者,出版长篇小说《大拆迁》《农民代表》《杨沧白》《战俘营》《硕鼠计划》等八部。中短篇小说、散文若干,计450多万字,多次获全国省市奖。小歌剧《迎春官》获全国一等奖,电影剧本《战俘营》获重庆市提名奖,电影剧本《凤鸣木洞》获重庆第八届重影杯征文三等奖,摄制后,获得第十五届世界民族文化节优秀电影提名奖、优秀音乐奖。
通讯地址 重庆市南岸区铜元局街道风临路21号金辉城花样派7号楼605
邮编 401320 电话 13983079001
E-mail: bncxm@163.com
身份证 510222195011262818
作者银行信息:
开户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巴南支行
账号:6228 8510 2683 4233
收款人:陈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