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第二届{爱国孝亲征文}怀念母亲庞孝兰--周爱莲
怀念母亲庞孝兰
周爱莲
2018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下午6时,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忘的日子,这天,母亲庞孝兰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为之辛劳一生的家。你走的那样地匆忙,走得是那样的局促,没有带走一丝一缕的眷恋,也没留下只言片语,但却给家人和儿女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也留下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冬去春来,一年一度春草绿,一年来对你的思念绵延不断……家里物品的摆放都保持着原貌,尤其是你的衣柜,不忍心改变模样,就当你是远行,盼着你能有回来的一天。睹物思人,每当看着这些保持着原貌的衣物,就仿佛看见你的身影,看见你的一举一动,唯此寄托对你的思念。母亲仙逝,遵循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我们兄弟姐妹谨以逢七烧纸的礼俗表达对母亲的哀思,一七、二七、三七、七七及至百日纸,儿女及孙辈都认真烧纸、上香,寄托哀思。
每当天气变化,季节更替,每当节日来临,总会想到如果母亲安在,会是另外温馨、幸福的景象。然而重复的只是过去那些熟悉的情景,却没了你那熟悉的身影,心中常常泛起一丝丝惆怅,索绕于脑海的只有母亲余音绕梁的话语。
母亲1934年农历十二月初六日生于华亭市西华镇王寨村石咀河社一个书香世家。17岁出嫁与父亲结婚,与父亲相扶相携度过了近70个春秋,整整陪伴了周氏家族五辈人。一共养育了十一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加之医疗条件差,成活了九个,夭折的孩子让母亲心里无比惨痛悲哀又无可奈何!父母亲把九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并供其读书、上大学,可是她的青春时光大半被家务和耕种无情地占去了,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幼小的姑姑等。可谓劳苦功高,为这个家,为儿女献了青春献终身。
母亲是个勤劳的人。从我记忆时起,前半夜总是点着煤油灯给我们姊妹九个做衣服、鞋袜,缝缝补补。那时是计划经济,做衣无布凭布票,父亲买几个化肥袋,就当白布染了颜色,总算能做成一身衣服,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边角废布、各色碎布片拼成鞋垫式的基础背子,作为鞋底,配上稀缺的蓝、黑、灰布鞋面,一针一线手工做鞋,既要参加大集体生产劳动,又要安排一大家人吃、喝、拉、撒,像高速旋转的陀螺。母亲针线活是我们村一绝,心灵手巧,做的衣服平展,就像机制和买的一样,绣荷包、虎枕、虎头鞋,针脚细密,精巧灵动,栩栩如生;做鞋、鞋底、鞋帮一做一大筐,手从不闲着;参加生产劳动,开会休息片刻,她手不停歇纳鞋底,做针线活。早晨天不亮起床,为十几口人做饭,洗刷、喂猪、喂羊、担水,做醋、磨面等繁重劳动,整日劳碌压弯了腰,我们姐妹五、六岁就帮忙做饭、拔猪草,到八、九岁时就能抬水,到煤矿拉炭,给公职人家领孩子当保姆,挣点小钱,补贴家中油盐。那时我父亲宁愿自己苦点、累点,都要供我们姊妹读书,常见母亲扛着锄头,满头大汗,全身泥土,脸色蜡黄,给我们传授生产知识,受益匪浅。在后来的农村实际工作中都用上了,如锄玉米盯空空、耘洋芋、下籽种等,指导群众生产。
母亲是个能干的人。生活虽然艰苦,但母亲聪明能干,我们吃的玉米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经她手里一做出来,别有风味。玉米馍像发糕,香甜松软,菜团团松软,红薯饭、杂粮饭都做的精细可口,即使在那个极其困苦,饭里连一星点油水都没有的年月里,母亲擀的玉米面节节像雀舌头,劲道,清爽可口,让一家人都享了口福。村子人吃了母亲的饭,赞不绝口,特别是母亲擀的长寿面是一绝,从调面、醒面到擀面,最精道处是“刀功”,即切面(家乡称之为“犁”),就是把面擀成好几张,表皮撒上面粉叠起折合,然后一手按压着面,另一手握刀,稳稳、细细地切过去,集束成一把一把又细又长的面条,排列在案上。再浇上炝好的汤,吃到嘴里劲道耐嚼,香美无比,这种上等面只有家里来了尊贵亲戚,父亲领来县乡干部才能吃上,我们大孩子就帮着母亲做饭,记得那时小弟看见母亲捞面,端着碗哭,母亲说要等客人吃完才能吃,最后就在面汤锅里捞了几根面渣,哄哄小弟妹,更谈不上吃鸡蛋。我小时候跟母亲去西华李家山舅爷家,下午时分头痛,不想吃饭,舅爷让母亲用铁勺给我炒了一个鸡蛋,我馋的头都未抬就吃光了,其他弟妹都未沾上边,现在想起来,年少不懂事,未给母亲喂一口,我就吃了独食。小时候弟妹生病,没钱就医看病,母亲就用偏方、单方,二弟小白脸上长了脓疮,疼痛难忍,母亲用嘴一口一口地将脓血吸出,不久病果然好了。六十年代闹饥荒,生活紧张,囤中无粮,没什么可吃,为了充饥,树皮、玉米芯芯、野菜等,饥不择食,然而经常拉不出,母亲手把手的在屁股上掏;小妹肠胃不好,母亲炒焦镆,研细喂;为了能买得起药,昼夜不睡觉,剥大麻,将大麻卖了给弟妹买药。
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有大海般的胸怀,包容他人,善解人意。我曾记得作家王蒙说过:“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以说代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也有人说人最大的智慧是善良,纵观母亲一生,也是印证了这些论点,母亲因善良而聪慧,因善良而有作为,她心灵手巧,烹饪膳食、民间工艺样样拿得起。母亲陪伴了我们周家五代人,侍奉婆母,提携叔父、姑母长大成人。父亲年轻时在外打工,常年从事村务管理工作,照顾老人、拉扯儿女、料理家庭的重任,都落在母亲肩上。她友善兄嫂、妯娌,不管受到多大委屈,吃多大亏,母亲都能包容,她始终坚持“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从不说家长邻短,只有慈悲与宽厚,常感念长辈对我们的恩惠,夸赞亲友的长处。亲戚或村里谁病了,红白喜事,经济再困顿,都要想法去看望,村里有个五保老人,母亲自己都揭不开锅,但却把舅舅从乡下背来的白面馍馍拿给杨爷爷吃。这种济世情怀,激励了我们兄弟姐妹,深深地影响了两、三代人。
母亲是个明事理的人。国事大过天,父亲母亲非常支持我们工作,当我们成家立业,走向社会,父母常常教导我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尊老爱幼,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发现我们姊妹谁工作出现问题,回到家,都要问清原因,及时加以指正。我临退休时,心想父亲去世,弟妹忙,我多回家照顾年迈母亲,被母亲洞察心思,责备我:“你15岁去工作,快退休了,不好好上班,要懂得珍惜。”我含着泪,当即背上包,返回平凉市水务局上班,直至退休。母亲将工作看得重如泰山,从不让我们牵挂家事。总说家里有她在,把公事干好。为了弘扬父亲的功德,教育后人学习父亲的优秀品质,母亲支持鼓励我与丈夫姚守华主笔,编纂完成《凤翔五岳——父亲周凤岳的一生》,实现了母亲为父亲树碑立传的夙愿。当母亲拿到书后,爱不释手,饭都不吃,翻看内容、照片,母亲不识字,我耐心给母亲介绍了全书编写的内容,并读了母亲口述的一篇文章,她听的非常认真。母亲说:“写的好,这下我们走了,就放心了,人不在,有书,教育下一代人,要做好人。”在父亲逝世三周年纪念和此书首发仪式大会上,母亲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与参会亲友交流,谈笑风生,互致问候,母亲对全家隆重举办父亲三周年祭奠仪式,特别是对书的发行,非常满意,感到老伴一生事业、家业有人传承,虽走的匆忙,无任何交待,没留分文,但她心里很知足。母亲说:“儿女、孙辈们对我尊敬、孝顺,行涛、红红一家伺候的细致周到,我要好好活,享社会发展的福。”
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冬季,母亲感觉自己有点感冒,吃点药,休息两天就好了,可是事与愿违,病情越来越严重,由自己走出去看病,到起不了床;这时,弟妹们及时将母亲送进医院,大夫精心治疗,全家人精心护理,挚亲挚友、村邻多次看望,给母亲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正当迎春花、桃杏花盛开之际,我们亲爱的母亲含笑走了。千呼万唤,唤不来母亲一声回应……您老人家就这样狠心地走了?小弟行涛率全家人按照儒家大礼安葬仪式,于2018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搭建肃穆、简朴的灵堂,按舅父家族、周氏本家、族亲姻亲等顺序,依辈分长幼手持信香跪拜母亲灵堂,司礼主持书写36篇祭文,分别由不同层面挚亲代表人诵读,为永远离我们而去的母亲送行。撕人裂肺的声声哀乐,可谓是尽享哀容。母亲如九泉有知,定当欣慰!母恩之重,重于泰山;母爱之情,深于东海。
母亲走了,走的那样安详,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原华亭县政协副主席钱利平题款“孺人周老夫人劳苦功高,母仪足式”,既是对母亲一生辛劳的肯定,也是对她一生功德最高的褒奖。父亲母亲先后回归自然,拥抱大地,身卧福地,朝夕相处;生前,相濡以沫,攻艰破难;生后,相互守望,从此,天国不孤单!
母亲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她留给我们的爱很多很多,我们的“寸草心”,难报“三春晖”。苍天无路,善道可通,慈母啊,愿您去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我们和孩子们,一定把慈母对我们的爱,化作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国家进步多做有益的事情,我想这就是我对母亲最好的报答。
作者简介:
周爱莲、女、华亭市东华镇西关村人,生于1955年11月,历任华亭县委党员教育专干、总工会副主席、档案局长、妇联主席、平凉市水务局工会主席、副调研员等职,2016年退休。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标兵”荣誉称号。编着有《周仁山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凤翔五岳》等党史书籍。
联系电话:1399334539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