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6 孔子考察人的方法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6
《论语·为政第二》2·10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学记】孔子考察人的方法
王鹏翔
孔子说了考察人的三个步骤和方法:
所以。观察他平时的所做。所由。观察他平时的所为。所安。观察他安于什么事?安于什么状态?安了什么心?这是决定一个人素养高底的关键依据所在。简单地说,前两个步骤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所作所为”四个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人们在评论他人的时候,经常用到“所作所为”。如此来看,孔子观人的方法其实是人人皆知了。
夫子这段话的关键点在第三个步骤:“所安”。既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还要观察他安于怎样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做了恶事,或者做了对他人不好的事情,他还能从内心生起惭愧和不安,那至少能证明这个人还是有良心的。假如他心里没有丝毫的惭愧,长此下去,必然会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一个人要是做了善事,能够安于一种快乐的状态,便证明这个人所行的善,所做的事,是发自内心的,非虚伪之徒。
由此看来,夫子的这段话不仅是观人之法,也是观心之法。既能观人,更是自我省察的一种途径。从自己的所作、所为、所安,逐一省察,便能对自我修养有很大的提升。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孔子教人之法;必如此多方观察,其人之人格与心地将无遁形。然学者亦可以此自省,使己之为人如受透视,亦不至于自欺。否则让自己藏匿了,又何以观人?
观人必就其易见者,若每事必观其意之所从来,将至于逆诈臆不信,诛心之论,不可以矣。
《论语讲要》:《学而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如何知人,此章视察三句经文就是知人的方法。
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潘维城《论语古注笺》说:“行善而安之,则善日进,有过而安之,则恶日积。”
《论语恒解》:视其言,动气象,挟持大略,可观矣,再观其所行于与相合否,合矣再察,其久而不变否。则其人可定此为观人后言,由浅而深。
《论语正义》: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
高诱吕氏春秋乐成注:“安,习也。”大戴文王官人云:“内观民务,察度情伪,变官民能,历其才艺。”又曰:“用由六微: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徳。”又云:“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谓视中也。视中者,诚在其中,此见于外,以其前占其后,以其见占其徳,以其孝占其大。”
“始终”所以即日所行事,终也。是前日所行事。所安,是意之所处,亦后平时,皆为始也。
《论语集注》: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
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论语点睛》:已之“所以,所由,所安”千停百当,则人之所以,所由,所安,不难视观察矣,故君子但求诸己,如磨镜然。
《论语义疏》:若欲彼人行,当先视其即日所行用之事也。又次观彼从来所经历处之故事也。
安,谓意气归向之也。言虽或外迹有所避,而不得行用,而心中犹趣向安定见于貌者,当审查以知之也。然在用言视,由言观,安言察者,各有以也。故云视而从经历处,此即为难,故言理,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也。江熙曰:言人诚难知,以三省取之,近可识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别裁》南怀瑾述着。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慎独
作者:高明
止语:细节看人品,细节彰显个人本色。
作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青青河边草:观察和了解一个人,孔子的这三个要素即以全面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