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53 教育的纲领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53
《论语·述而篇 》7.6
【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学记】教育的纲领
王鹏翔
此章所列举的道、徳、仁、艺四个科目可谓儒家教育的总纲,并通过与之对应的志、据、依、游四个字作出了明确的要义和方法。四句话十二个字,涵盖了进德修业的全部过程,于此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慨圣人的精于概括和总结。
从古到今,中华文明的传承已然辐射到了各个领域,无论是教育还是技艺,深受夫子“志于道”的思想影响。我们会看到无论是书法家,还是武术家,或者是医生、匠人,这些技能的、行业的,从外看,似乎只是停留在艺的层面,但追求到最后会发现,它们也有超越术的层面而以追求“道”的精神。如此才能让艺术永恒,让人拥有仁心道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安艺求道的“工匠精神”。
孔子的这十二个字,不但是教育的总纲,更将教育直接辐射到了各个领域,一切领域都能成就教育,一切教育都具备志道求仁的条件,无有轻重先后,无论生活学习,道心仁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志于道者。道无处不在,遍处皆是,所以只要人有心于道,有志于道就遇见道,道不会因为身份的贵贱而将人区分。在儒家看来,一个人有求道之心,才能在精神上有所皈依,从此不会再迷失方向。常常看到一些新式的教育或做学术研究的并不太重视志向的建立,只是在方法上下功夫,如此即使能得到一时的收获,终究无法长久。因为人心是变化无常的,有了志向就能将人性趋于直观的方向,这里的志向以求道的道心为首,以不变的道心,牵引多变的人性,如此才能获得长久的安静和快乐,真正地实现精神的安宁和永恒。即使无法遇见道,但有志向就足够让人看到追求物质以外的生命希望,那个希望里有更多我们所未知的学问。
据于徳者,人不能无德,徳是道心的基础,离道最近,如果说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假设,那么“徳”则是实实在在的,既能行持,又能感受道的存在。古人将“徳”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至徳,即中和之徳,以中庸的思想为主。敏徳,仁义顺守者也,以忠信仁勇为守则。孝徳,尊祖,爱亲,以实现人伦为基础。据者,就是依据能见的徳行标准,以徳求道,道在目前。
依于仁者,依于本心,遵循天理,讲求的是心安理得,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这个心能让人心安,心安之后方能理得。人能依仗这心,就能变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如果生命真的有苟且的话,这个苟且一定是和最善良的自己相遇。
游于艺者,游就是遍游,君子不器,古人说“儒者以一物不知为耻。”艺就是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是指科学方面的。朱子曰:“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编者注:作者原文为,“游于艺者,游就是遍游,君子不器,古人说’儒者以一物不知为耻。’艺就是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近代思想家马一浮先生发现六艺思想可以统摄古今以来的一切学问,当然,其中也包涵了科学。”此处依据朱子之言予以删改,未征求作者意见,不敬之处,敬请见谅!也请各位同仁商榷。)
志于道即有求道之心,又要有求道之业,此业既能成为大道的载体和媒介,亦能养身养心。由此可知,一切技艺并未离开道,道在艺中,以道御术者是也。
读此章可知,凡是从事正业(利于他人,不伤害友情,不违反法律,不违背道义),都与道相通,皆可立志于道,以德成道,依心求仁,以道御术,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益。
【按语】夫子以道、徳、仁、艺为儒家教育之总纲。以志、据、依、游为获取之要方。道者,既近且远,无处不在,以志方能直驱。徳者,本也,一曰至徳,二曰敏徳,三曰孝徳,以此为据,守而得之。仁者,人皆有之,无需外求,只依天理良知即可。艺者,六艺也,即礼、乐、射、御、书、数。统摄一切学术。志于仁者,以艺养身,以艺载道,成其久远。
立志道能成
据徳守本分
相交依仁心
六艺显大仁
名家集义
钱穆曰:“本章所举四端,孔门教学之条目。惟其次第轻重之间,则犹有说者。就小学言,先教书数,即游于艺。继教以孝悌礼让,乃及洒扫应对之节,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徳可居,有道可志。惟就《大学》言,孔子十五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徳。仁者心徳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徳成于心。惟据徳熟,始能仁显于性,故志道,据徳,依仁三者,有先后无轻重。有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先后,斯为大人之学。若教学者以从之门,仍当先艺,使知实习,有真才,继学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徳,使其目,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
李炳楠曰:“本章书为儒学之总纲,圆该中国文化之体相用。志据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学之方法。道德仁义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实学。道是体,徳是相,皆是内王。仁艺是用,皆是外在。仁是用之总,喻如总根,半内半外。艺事用之别,喻如枝干,纯属于外,孔子学以仁为本,由仁发艺,以艺术护仁,仁艺术相得,喻如根干互滋。仁原于徳,徳原于道。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然行仁艺,道德即是其中。如此由体达用,用不离体,中国文化之精神即在是焉。”
郑彼注云:“至徳,中和之徳,覆焘持载含宏者也。敏徳,仁义顺守者也。孝徳,尊祖,爱亲。”
张岱曰:“圣人教人如此,以实事赴空名耳,非真有逐节相生,如时文之谬也。
不是直到依仁方去游艺,即志道时未尝不游艺,此解妙经,不然终身无游艺时矣。”
朱子曰:“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据者,执守之意徳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徳之全也。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以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
卓吾云:“学问阶级。”方外史曰:“虽有阶级,不是渐次,可谓六而常即。”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四书遇》张岱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荷荷:夫子以道、徳、仁、艺为儒家教育之总纲。以志、据、依、游为获取之要方。——明晰了教育总纲和措施,为我学习找到了抓手!!感恩!!
翟-明月:翻译当中把“六艺”的具体内容写成了《六经》
作者:六艺与六经的关系,汉朝人在使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概念的时候,有时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的,有时是从课本的角度出发的。至于六艺为何会出现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礼、乐、易、春秋两种不同说法,则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变革有关。六艺与六经是中国教育史和中国儒学史上的两个重要名词。六艺有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礼、乐、易、春秋两种不同的说法,后者(诗、书、礼、乐、易、春秋)又可称作六经。
颜姐:如果生命真的有苟且的话,这个苟且一定是和最善良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