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50 圣人之忧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1-10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50

《论语·述而篇 7.3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讲求精勤,听到的事情不能去学习和效仿,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的。

【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学记】圣人之忧

王鹏翔

通篇《论语》与“乐”相反的“忧”字出现的次数极少。圣人所忧和我等俗人所忧又有何不同呢?从常识上讲,越是最忧心的越是最重要的。不重要、不在乎不可能记在心上,更无从谈说是否忧心了。

人的担忧分很多种,俗人为生命、名利、得失而忧;英雄以功业而忧;圣人以己身天下为忧。夫子所忧者徳不能进,学不能讲,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既是最严格的自我省察,亦是在告诫人们,进德修业、改过迁善,必须从自身做起。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英雄征服天下,圣人征服自己,此章夫子所忧,足见圣人“为己之学”的功夫何等深厚。

无论俗人还是英雄,或者是圣人,从一个人忧心的地方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学人当自验。夫子的忧处正是学问的关键处,可供人以此为学习的标准。

一谓徳不能修。徳是一个人内外本末的总称。志向的高低决定了品德的层次,立志成为圣人的人总怕自己的徳行有所损减,所以在日用生活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念念不离本心的提高,日日有所进步,这并不是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是怕自己不进则退。战胜再多的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的人,也无法获取圣贤之乐,心亦不能彻底宁静,小事情依然能起大烦恼。

二谓学不能讲。人怕不学无术,更怕不知何为真理,不求甚解,或者一知半解,心中总是存在很多的疑惑,无法分辨是非黑白。遇到难处,不主动排除困惑,熟视无睹,如此者,非真学也。学人需要体验每一个当下所收获的感悟,无论深浅,都不必和他人攀比,只要心有所得,就是进步。于进步中细细体味精神升华的喜乐,真学之心就会被慢慢培养出来,渐渐地形成习惯,然后会产生三日不学面目可憎的迫切感觉。只有如此乐学,才能忧学,忧学而后得学乐。

三谓闻义不徙。夫子说“见贤思齐”,古人看到别人行仁义,心中会升起莫名的向往之情,喜而不言,如遇到久违的自己,不由得伸出双手给予帮助、支持。吾人看到别人行仁义,不但不赞叹,还要冷嘲热讽一番,当这一念在心中升起之时,虽不会影响别人的行为,却于无形中增长了自己的恶念,恶念不止难为人也。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在第一次读到关于孝亲的文字时,当下就觉得自己在过往中没有做好,从此早晚亲身服侍父母,恭恭敬敬,成为行孝榜样。

四谓不善不能改。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是人都有过错,也都有不善之处。由于人的习气所蔽,我们无从知道自己的言行中哪些是善的,那些是不善的。但如果有机会知道了,就要努力地去改过迁善,切不可自欺欺人,所以《大学》说“勿自欺也”。不要以为自己的不善没有人知道,不去面对自己以往的不善之举,即使骗倒了相信自己的人,但是骗不了自己的良知啊!

从此四忧,深深地感觉到了什么是“为己之学”,何谓“学乐乐”。人无忧焉能知乐,乐从忧生,忧去乐来。

【按语】:《大学》云:“徳者,本也,内本外末。”学人以徳不能修而忧,亦以徳有日进而乐,故曰“明明德”。于学能精勤,存疑解惑,乐于求知,乐在所觉,于学中每有所悟,必有所乐,故圣人于忧学处,得乐处。好学者每闻大道仁义,必能真信真行,无有出入,不再更改。见不善者以善改之,改而成善。知不善而不改者,乃自欺也。

圣人之忧在己,于圣人忧处见圣人之为。夫若无真学,必从四忧,若真学,必于四忧得学乐,成圣贤。

德修日日新

学讲时时精

徙义圣人近

迁善人人亲

名家集义

钱穆曰:“本章所举思段,皆学者所应勉。能将学,斯能徒义改过,能此三者,自能修的。此所谓日新之徳。孔门讲学主要工夫亦在此。”

刘沅曰:“凡理有一得于身,皆为徳;而此徳字则兼内外本末而言,修治也,如治玉炼金,务极其纯粹,义无穷患,见闻不能及耳,闻之即徒,在学者为日新之志,在圣人为若决江河,不善有大小精粗,在常人能知过必改,则天理日增,在圣人则达化穷神,织然而去也。”

孔安国曰:“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五常之徳,人所固有,当时修治之,则徳日新。

所谓“君子以明友讲习”也。学人习之,其师则徒而告之。记曰:“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龠(yue)师学戈,龠师丞赞之;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曰学,曰赞,曰诏,必皆有言,故于文“讲”从“言”。

《易象传》云:“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尹氏曰:“徳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从,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皇侃曰:“得理之事,宜修治理在身也,而世人不修也。所学经营恒宜讲说使决了,而世人不讲也。闻有仁义之事,徒意从之,而世人不从也。自本有不善,当自改正令善也,而世人不改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四书遇》张岱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荷荷学人以徳不能修而忧,亦以徳有日进而乐,故曰“明明德”。于学能精勤,存疑解惑,乐于求知,乐在所觉,于学中每有所悟,必有所乐,故圣人于忧学处,得乐处。——感悟到修德与学习需要每日善于发现不足并快乐精进自己!!

燕妮好学者每闻大道仁义,必能真信真行,无有出入,不再更改。见不善者以善改之,改而成善。知不善而不改者,乃自欺也。__学习到了仁义之士从善的方法。感恩!!

小雨点无论俗人还是英雄,或者是圣人,从一个人忧心的地方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经过学习,发现我也是一个俗人,因此需要继续进步!

颜姐人无忧焉能知乐,乐从忧生,忧去乐来!


264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会员登录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 主办单位: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陇ICP备18003001号-1    
  • 联系电话:18993355729   邮箱:3297571911@qq.com
  • 技术支持: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9331505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