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46 中庸之徳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1-02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46

《论语·雍也篇6.27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1),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是对人类认识史的卓越贡献

【学记】中庸之徳

王鹏翔

中庸,也叫中和,是儒家思想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将“中和、祗、庸、孝、友”称为六徳。中庸之徳自尧舜发明以来,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主体,进入春秋时代后,渐入微弱,甚至被人们所遗弃,但受到了孔子的重视。后来孔子的孙子子思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倡导中道,由和而达于中,特作《中庸》并流传至今。

中就是不偏,天下所有的事物,从细微到广大以中为正道。和就是不易,指一切事物的定理。它是在理、人、我三者之间自然形成的平衡的点,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上可应天理,中可守礼法,下可达人心,将这个点作为一切事物运行的守则,就是中庸。中庸之道至平至常至神至奇却需要用心慢慢体会才能明了,为了能通俗一下中庸的道理,特用故事来说明一下。

曾点、曾参是父子,同拜孔子为师。有一天曾参因为做错了一点小事情,惹得父亲勃然大怒,拿起棍子便往儿子身上打,曾参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任凭父亲惩罚,结果被打晕了。曾参醒过来后,还很诚恳地对父亲说:“儿子不孝,惹您生气了”。旁人看到了都夸曾参孝顺,父亲打成这个样子不逃不反抗,多懂事的孩子啊!这件事传到老师孔子这里,孔子却很生气,待曾参去见孔子的时候,夫子不让他进门,并让人带话说:“你父亲在盛怒之下用粗木责罚你,有可能把你打死,若将你打死,你父亲事后会因为自己打死儿子,痛失爱子而痛苦难过,并背上骂名,即使不把你打死,打伤了他也会伤心,也是有过错。你见你父亲已经愤怒到失去了理智,就应该躲避,这才是真正的孝,你以为不躲避就是孝,却反而将父亲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里,是大不孝。”其实类似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因为不懂中庸之道,只在公私之间,急功近利地抉择和取舍,导致了很多乱象和后患。所以夫子于此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很多人误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只是为了平息事件而已,其实中庸之道在进退取舍之间,全是正心格物。

读此章可知,学习需要在生活中慢慢体验,在细微中细细观察,守一颗公正平常的心,善待每一个人,处理好每一件事,用心感受中庸之道的伟大和平实。

【按语】:中庸之徳,亦为中和之道,发明于尧舜,式微于春秋,值遇孔子得以传承,子思以“中”“和”二字辨其义,以作《中庸》。中庸之徳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奇,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上应天理,中守礼法,下达人心,于细微至广大,无能离此徳也。实乃致知格物,心正意诚之修正功夫也,发而皆中节,内外均和。

中庸为至徳

发而皆中节

至正不偏斜

天理通礼和

名家集义

钱穆曰:“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徳,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徳,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徳久矣,此孔子叹风俗知败坏。”

李炳楠曰:“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古圣所传的中道,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刘沅曰:“天命之性具于身,而贯彻乎万事万物,能全诸身则徳也,此徳至平至常却至神至奇,自尧舜发明精一执中之义,至春秋而道衰教微,高者入于怪异卑者,安于愚昧,子故加庸字,庸者中之实行业,盖至神至奇者,即在至平至常之中,贯天人格,鬼神皆是物也,但上无圣人之君相,下无圣人之师儒,则礼乐不兴,人伦不正,民安得自中庸之徳,子故叹之。”

尔雅释诂曰:“典、彝、法、则、刑、范、矩、庸、恒、律、戛、识、秩、常也。”书篇或以典名,或以范名;礼篇或以法名,或以庸名,其义一也。”

:执中始于尧之咨舜,舜亦以命禹,其后汤执中,立贤无方。至周官大同乐以“中和、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徳久矣。”

皇侃曰:“中和可常行之徳,是先王之道,其理甚至善,而民少有行此者也已久,言可叹之深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四书遇》张岱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荷荷“很多人误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只是为了平息事件而已,其实中庸之道在进退取舍之间,全是正心格物。”——明白了中庸乃格物致知,至良知也。

小雨点学习需要在生活中慢慢体验,在细微中细细观察,守一颗公正平常的心,善待每一个人,处理好每一件事,用心感受中庸之道的伟大和平实。

燕妮中庸之徳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奇,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上应天理,中守礼法,下达人心,于细微至广大,无能离此徳也。实乃致知格物,心正意诚之修正功夫也,发而皆中节,内外均和。__感悟到中庸这个平衡点需要有很深的功夫,才能达到各方通达!

-明月中庸之德,失传久远;偶有合道,亦难坚持。子曰: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姐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上可应天理,中可守礼法,下可达人心,将这个点作为一切事物运行的守则,就是中庸


264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会员登录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 主办单位: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陇ICP备18003001号-1    
  • 联系电话:18993355729   邮箱:3297571911@qq.com
  • 技术支持: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9331505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