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38三种人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38
《论语·雍也篇》6.19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学记】三种人
王鹏翔
人和人之间的本性是平等的,但人的智慧和才能却并不相同。比如夫子所说中人,很明显地将人的才智进行了划分。还有一种人虽然有天聪,但也并不在夫子所说的范围内。譬如他能将道德学问,当成与人交流的谈资,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人言说时头头是道,似能融会贯通,但心思却全在巧言令色,谄媚邀宠上,领导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他就能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思维缜密到一般人无法超越的地步,但此种天聪与学问道德是不能相契的。如果说此类人没有“才智”那是假的,只能说用心不同而已。
皇侃先生在《义疏》引用了一段古人关于人的品类划分的文字,大致将人的才智归类为三等九品,即上中下。上中下的等次里又细分出上中下,并说上上智为圣人,并不需要教化,下下智的人,愚不可移,也不能教化。而中上的人具备了受教的基本素养,所以可以对他教授略微高深的学问。中人以下的人并不是说不能受教,只是比较困难,比较吃力而已。
明白了以上道理,才能真正理解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育人方法。
对于修学者自身而言,需要认清自己是“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若是“中人以下”的人,当从此时,努力学思,争取成为能受较深教化的中人。在平时与人的交往当中,不以企图让别人理解为目的,从做好自己出发。整部《论语》夫子解答弟子的问题有很多,都不尽相同,体现了夫子识人善教的大智慧!
于此章可知,才智上的层次决定了认识上的层次。对小孩子谈论一些大人们之间的事情,孩子是无法理解的。特别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准确地认识到受教者的层次,是开启智慧教育的第一步。
【按语】夫子以因材施教,循序善诱教化行人,故于此章见“中人以上”与“中人以下”之分。此非人有高低贵贱所分,实乃人之才智领悟所致,行教、传道,以当机为要,人不对机,时不对机,均不能诱人以行道,化人以成道。
才智有上下
意识分高低
行化于世间
当机语人言
名家集义
钱穆曰:“中人,中等之人。语,告义。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学养有深浅。善导人者,必因材而笃之,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惟无益,反将有害,惟循序渐进,庶可日达高明。”
王肃曰:“上谓上知之所知也。两举中人,以其可上可下。”
朱子曰:“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人而无躐(lie)等之弊也。”
张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一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人,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文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四书遇》张岱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荷荷:学习到要认清自己的才智,争取做个可以教化的中人,平常与别人交往时做好自己做个通俗易懂的人。感恩作者的点播!!
小雨点:感悟到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掌握好教育时机,不可以盲教!感恩指点!!
翟-明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理,感同身受;下士闻术,路通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