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37为学之道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37
《论语·雍也篇》6.18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为学之道
王鹏翔
儒家提倡修学以“乐”为标准,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乐以忘忧”,细数一番,“乐”字竟然在整部《论语》里出现了48次。与“乐”相反的“苦”字竟然一次都没有出现过,从这样的一个现象来看,儒家思想并不提倡以苦为乐的方式,而是直接在修学中感悟乐,并以此为乐。夫子于此章提出了三个为学的层次,以乐为最高。
一者以知为学。此为学之道,处在知的状态,正如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所说:譬如人人都知道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在看到别人不孝时,会在背后去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但事实上,自己本身也仅仅是”知道”孝顺而已,至于自己做得是否孝顺,仅凭自己的想法为标准,这就是”知”的状态。
二者以喜好为学。此种修学,全然地放下了功名利禄,不受任何外力的约束,皆以喜好为上,于精神上对圣贤的教化升起了信心,不再有任何的质疑。每每听到,看到关于为学之事,为学之文,心里就会自觉地升起向往之情,并乐意去实践。
三者以乐为学。如夫子疏食饮水之乐,如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身心完全置于为道、行道的状态,乐此不疲地向内不断求索,更不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影响,身心已与仁道融合,念念之间,不离于道,言谈举止,自然于道契合,于道相应,笃行于道,分分明明乐在其中。于此处悉知一切礼义教化,仁义礼智信并不是行为的约束,而是自觉的实践,学人自然了知圣贤的良苦用心。
夫子在此章,将为学之人总结了三个类别,以供后世学人对照。亦乃修学的三个次第,于此一一向上,必然于克己复礼之处断恶修善,乐不思蜀,直至成圣成贤。
【按语】以知为学可以知儒家为礼之道,以喜好为学可知圣人弘道之大愿,以乐为学终能成圣成贤。夫子于此,将为学之道划为三段,一曰为知,二曰好知,三曰乐知,以乐为最,此三段为三类,亦乃三个次第。
求知学者初
好知近于思
乐者明其志
成圣以有时
名家集义
钱穆曰:“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可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无不如食之而饱。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
李炳楠曰:“求学,由知之,而好之,而乐之,由浅入深。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厚,知之者不如乐之者深邃。乐之,则必有成就。”
包咸曰:“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尚书大传》 言:“新谷己入,忧组己藏,祈乐己人,岁事既毕,馀子皆入学。”
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乃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不息者与?”
皇侃曰:“谓学之深浅也。知之,谓知学问有益者也。好之,谓欲学之以为好者也。夫知有益而学之,则不如欲学之以为好者也。”
李充曰:“好有盛衰,不如乐之者深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四书遇》张岱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小雨点:夫子于此,将为学之道划为三段,一曰为知,二曰好知,三曰乐知,以乐为最,此三段为三类,亦乃三个次第。——感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学习!!超级赞!!
翟-明月:知之在明理,理明而言行易笃;好之在兴趣,有趣但未成必须;乐之在习惯,习久为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