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34为人者当走人道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12-08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34

《论语·雍也篇6.15

【原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愿意在仁徳的大道上通行呢?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学记】为人者当走人道

王鹏翔

夫子于此处反复思考,为什么人都知道出入靠门户,做人怎么就不知道行仁道呢?虽是由常见常行的门户开始发问,始终关怀的还是人性的问题,由此看到了两个道路,值得每一个人从中去思考和取舍。

第一个是生活之道。凡是人,没有不从门户而出入的,这是物质文明的象征,更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谁也不愿意整天靠翻越围墙而出行,更不愿意从墙壁上挖个洞钻出钻进。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也是每个人都不用思考而觉得当然要这样做的常规。人对物质求之若渴,并能为此而挖空心机地去探索和索取,这和穿墙越壁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是精神之道,更是行仁向善的大道,这个道本来应该是和门户之道一样,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处。人只有在发挥了人性的良能,才能让人格趋于完善,这在圣人看来,比人们常行的门户更为重要。但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人们就能视而不见地放过了呢?

在圣人看来,行于仁道就像出入门户一样简单,人人可以行之,也都有机会行之,并没有什么门槛可言,很可惜被人们以各种理由忘记了,丢弃了。然而,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们致力于仁道的实践和宣扬,以唤醒行走在物质道路上的人们回归仁道,以企建立更完善的人格。

有位外国学者曾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在他看来,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有人认为,只有通过丰富的物质生活才能获取幸福,有人认为,精神世界的不断完善才能获得幸福。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其发达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似乎赶不上物质的变化。物质的丰富超越了精神的世界,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精神、心理问题。这并不是说追求物质有错,而是我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放弃了自我心灵的完善,让贪婪和自私不断地占领我们的精神,广阔的心变成了喝水的杯子那么大,一滴墨水足以淹没整个心境。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忙碌的物质道路上等一等灵魂!

【按语】:门户之道人皆行之,仁善之道成人之路,人皆掩之,不行于道,夫子叹之。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日用不背于道,人能出门户而行于道者,圣人之愿也,成仁必行之道也!

出入在门户

成仁志于道

行人不觉晓

夫子于此教

名家集义

钱穆曰:“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无人由道而行。”

李炳楠曰:“天道难闻,人道是人伦纲常之道,为立身行道之本。不由人道,不足以为仁,具备人道,始能学做圣人。”

孔安国曰: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譬犹出入,要当从户。

《礼记礼器》云: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有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春秋繁露篇》云:故曰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大义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此大治之道也,先圣传授而复也。

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户,而不知行必有道,非道远人,人自愿尔。

皇侃曰:“先王之道也,人生得在世,皆由于先王道理而通,而世人多违理背道,故孔子为譬以示解时惑也。”

范宁云:人咸知由户而行也,莫知由学而成也。

蕅益曰:“道不可须臾离,信然信然,何故世人习而不察,日用不知?”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四书遇》张岱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会员登录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 主办单位: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陇ICP备18003001号-1    
  • 联系电话:18993355729   邮箱:3297571911@qq.com
  • 技术支持: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9331505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