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22 “斤斤计较”的夫子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22
《论语·雍也篇》6.3
【原文】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6)。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7)急不继富(8)。”原思(9)为之宰(10),与之粟九百(11),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12)乎!”
【注释】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着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秉: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和八十斛,一斛为十斗。
(7)周:周济、救济。
(8)继富:以财物给富有之人,使其富上加富。
(9)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10)宰:家宰,管家。
(11)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一说是九百斛。
(12)邻里乡党:古代以5家为邻,25家为里,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向孔子请求给子华的母亲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有的人。”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余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继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认为,需要周济的,应该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对无需周济的人,他显得有些吝啬,而对于应该给予的劳动所得,他又显得很大方。同时又不会忘记劝导富有者周济邻里乡党的贫困者。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
【学记】“斤斤计较”的夫子
王鹏翔
子华即公西华,字赤,孔子早年的弟子。冉子一般认为是冉有(但也可能是冉伯牛)。此处被称为子,有人怀疑冉有的弟子也参与了整理《论语》的工作,但钱穆先生认为这一说法应当存疑,如果说确实是冉子的弟子所作,又为何要将其过失记于此章?所以不应该是冉求的门人所记载。
此章讲述的是关于救贫和济富的事情,足见圣人的平凡和对于慈善事业的真切态度,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子华穿华服,驾豪车,一路优哉游哉的出使齐国去了。然而,冉子却还要特别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米。冉子的行为让人不得其解;首先,公西华被称为中人,说明他并不是一个不孝的人,他必定不忍自己独享荣华,让母亲忍受饥寒。既然如此,冉子为什么还要为其母请粟呢?原因何在?
从夫子在对待冉子代借供米的态度上来看,也值得思考,冉子向孔子请米,夫子只给了一釜(六斗四升为一釜),冉子觉得不够,请求增加,夫子又给了一庾(二斗四升为一庾)。后来冉子确给了五秉(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和八十斛,一斛为十斗)。从数量上看,夫子所给和冉子所送数量相差甚远,与之相比,夫子有点小气!
原思是孔子家里的总管,每月有九百斛的米作为俸禄。原思觉得太多,要求减少,结果孔子却温和的提醒他,可以接济邻居和乡亲,瞬间感觉夫子实在太大方了!
前者是冉子要求加多数量,后者原思请求减少俸米,结果要求增加的没有如愿,反倒自己掏了腰包,请求减少的反而因此惠及了自己的穷邻居。夫子不是小气,也不是他老人家大方,而是他心里有一杆秤,这杆秤永远倾向于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是为“周急不继富”也。
原思可能住在贫民区,左邻右里全是急等着大米下锅的穷苦人,而夫子拒绝了他的请求,体现了夫子普世的慈善观,更是将自己的这个观点通过原思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我们没有必要去救济一个比自己还富有的人,亦不能因此而舍弃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慈善与救济是个人和社会之间一条温暖的枢纽,若人人都能为此而付出,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和谐。读此章可知仁慈和可爱。
【按语】:冉子为子华母请粟,有违“不继富”之意,亦随其意,此夫子之慈也。原思请降其俸,夫子以“周急”之善,拒其请,儒家普世之观彰显。
救急不为富
济贫显仁心
同为为他人
此处显圣门
名家集义
钱穆曰:“本章孔子当冉有之请,不直言拒绝,当原思之辞,亦未责其不当。虽于授与之间,斟酌尽善而极严。而其教导弟子,宏裕宽大,而崇奖廉隅之义,亦略可见。学者从此等处深参之,可知古之所谓义,非不计财利,亦非不近人情。”
李炳南曰:“周急就是救人急难。继富,以财物给富有之人,使其富上加富。救人之急是善事,继富则无可称颂。子华既然乘肥马衣轻裘,足见其富有,其母在家中不会贫困,冉子与之粟五秉,确是与之太多。所以孔子非之。此虽训示冉有,亦足以见孔子周济之道。”
程子曰:“夫子之使子华,子华之夫子使,义也。而冉子乃为之请,圣人宽容,不欲直拒人。故于之少,所以示不当与也。请益而与之亦少,所以示不当益也。求未达而自与之多,则己过矣,故夫子非之。盖赤苟至乏,则夫子必自周之,不待请矣。原思为宰,则有常禄。思辞之多,故又教以分诸邻里之贫者,盖亦莫非义也。”
张子曰:“于斯二者,可见圣人之用财矣。”
皇侃曰:“子华中人,岂容己乘肥马衣轻裘而令母乏,必不然矣。且夫子明言不继富,则知其家富也。实富而冉求为请与多者,明朋友之亲有同己亲,既一人不在,则一人宜相共恤故也。今不先宜以己粟与之,而先请于孔子者,己若直与,则人嫌子华母有乏,故先请孔子。孔子再与,犹不至多,明不继富也。己故多与,欲招不继富之责,是知华母不乏也。华母不乏而己与之,为于朋友之义故也。不乏尚与,况乏者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四书遇》张岱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小雨点:夫子不是小气,也不是他老人家大方,而是他心里有一杆秤,这杆秤永远倾向于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是为“周急不继富”也。——学习到了普世的慈善观!
翟-明月: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自古以来,大部分情况都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做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