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82 人性的弱点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82
《论语·里仁第四》4·16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逐步倾向于义与利相对立的义利观。
【学记】人性的弱点
王鹏翔
“利”和“义”似乎是水火不容的两件事情,但仔细研究,其实就是一件事情,都是在求一个“利”字,只是“利”的大小不同而已。君子之利,是为天下众生,为他人求利,全然不为自己,所以就叫“义”。小人见到哪怕一点点的好处,都会想到自己,完全不顾别人,他所见到的利就是利于自己。“义”就是为他人,“利”就是为自己。认识不同,体会不同,看到事情想到的也就不同。全在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小人的认识一旦转变过来,也可以成为君子。由此便知,若要将自己变成君子,就要时刻提醒自己,看得远一点,如此久久练习,亦能进入君子的境地。
同时,这章也揭露了人性的特点。作为君子若要利民,就必然要教化小人。而教化小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利益来引导。慢慢的来转换认知。要赢取人心,最快的方法就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向他阐明你的行为将如何使他受益。对他来说,自我利益是最强烈的动机,伟大的主张或许能虏获人心,但是一旦主张失去最初的激情后,利益便是第一考虑的要素。一个优秀的领导人要能够把“公心”留给自己,为大家确立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大家谋利益。
清末重臣曾国藩曾经认为天下的士人都是君子,因此,很少谈及利益,但后来有很多人渐渐离开了他,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谋臣赵烈文给曾国藩写了一篇很有名的上书,在这篇上书里,赵烈文说出了曾国藩后来常提到的名言:“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赵烈文在这篇上书里对曾国藩说:“曾大帅,您爱贤好士,天下皆知,现在,幕府中的幕僚相继离开,让您很迷惑、很不解,您有没有想过,他们离开,到底是因为他们辜负您呢,还是您辜负他们呢?”
赵烈文说,方今天下大乱,有识之士聚集到身边来,固然要成就一番事业,但还有更为现实的需求。谁不是要先能生存,才能谈精神?您是大帅,当然不“汲汲名利”,可是,手下这帮人,他还要养家糊口,还要谋个人前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武汉是您带兵打下来的,皇帝大加赏赐,还封了您做湖北巡抚。手下这些将士,这些文官谋士,哪个不是劳苦功高?当然,您也不是没赏大家。问题是,这么大的战役,您总共保荐了不到三百人。胡林翼大人后来抢回武汉,战役比您当时小,胡大人足足向朝廷保举、提拔了三千多人。这一下,大家都看出来了,在曾老师您这儿,有理想,有君子,但没前程,没前途;到胡大人那儿,有理想,有君子,还有前程,有前途。谁还愿意待在您这儿啊?
曾国藩读完赵烈文的这篇上书,一声长叹,从此幡然醒悟。后来,曾国藩的幕府远超胡林翼的幕府,成为当时天下闻名的“神州第一幕府”。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领导力法则: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如果你想做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那么你最好能够做到把公心留给自己,把私心让给他人。
以成小人之私,成众人之公,小人也有可能成为君子,所以不要舍弃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君子的小人。故曰:不舍弃不放弃是也!
【感悟】:人性的弱点在于能否做到富而好礼,在他人困顿的时候,应该给予物质以及其他方面的照顾。
【注释】:君子谋众人之利,小人谋一己之私,君子之利谋在众,全不顾己。小人之私全在谋己,不顾众人之私。此谓成众利者为其义,成已之私者成其私。义私全在己心,吾人当自省。
义为成众利
私者成其义
小人私能替
君子徳所继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用心不同,故其所晓了亦异。
“人之所喻,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
《论语讲要》: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钱财,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为之。
《论语恒解》:抉君子小人之所喻使,人正其心而慎所习也,一念之失习而安焉?久久深入其中,求虽工而志亦生至。
《论语正义》:笺云:“贾物而有三倍之利者,小人所宜知也。君子知之,非其宜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小人喻于利也。惟小人喻于利,则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易以君子孚于小人为利。君子能孚于小人,而后小人乃化于君子,此教必本于富,驱而之善,必使仰足事父母,俯足畜妻子。儒者知义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后可以义,君子以利天下为义。孔子此言,正欲君子之治小人者,知小人喻于利。
《论语集注》: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论语点睛》:“喻义”故利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释门中发菩提心者,世法亦或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或成世法。
《论语义疏》:范宁曰:“弃货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别裁》南怀瑾述着。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翠莲寺果圆师父 :“老子”尝言:吾有大患,谓吾有身……身,于一般人来讲,就是最现实的“我”。为了维护这个“我”的存在,是需要一定的物质的。人人皆为了维护“我”的存在,所以大家皆容易去追逐物质的拥有。人,生来就有恐惧感,最大的恐惧感应该是物质的缺乏不得以存活,是故大家皆如东坡先生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大家在逐利的过程中,都想得到的多,是故纷争、斗争由之而起……在佛言:一切的烦恼,皆是因“我执 ”而来,一切的不善业也是因“我执”而造做,“我执”越坚固,常在“患得患失”中,烦恼就越重。是故佛说“不觉悟的人生,就是苦”呀!
止语:佛教度众生的方法充满着智慧与善巧方便,佛陀智慧的法语——“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来引众生进佛门,众生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一般要有一定的利益做为诱引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的,此为“小人喻于利”。“利”至“义”的升华,即为“自利”“利他”的转换。
阿卡索外教网_Yellow:“利”与“义”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取决于“良知”吧 个人观点
青青河边草:君子重义,小人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