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81 做人从不自欺开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7-20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81

《论语·里仁第四4·15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学记】做人从不自欺开始

王鹏翔

这是一出情景剧,对于剧情的核心问题,千百年来讨论得最多,争论也很多。有人认为夫子和曾子之间的这段对话描述的是孔子传道给曾子的过程。蕅益大师认为事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自颜回去世以后,夫子曾说:“今也则亡。”由此看出,颜回才是孔门的正道传人,自此以后,夫子再也没有说过第二个人了。

夫子去世时,曾子只有29岁,这段对话发生于正值曾子年壮时,然而,曾子一生笃实勤学,学用相长,虽不曾得到老师的认证,但深谙夫子之道。夫子向来善于“有教无类”,对曾子的性情和学养程度,了然于心,所以才特别对曾子说:“我道以一贯穿始终。”然而,等老师离开后,其他在现场的同学和我们一样,并不知道其中的深意,所以就问曾子。假如,当时我们也在现场的话,又会作如何想、如何行呢?有人曾经设想,假如曾子当时对夫子不要说“唯”,而是说“何谓也”呢?这样的话,夫子是否会说出别的答案呢?那既然曾子说“唯”。夫子确定眼前的曾子就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曾子告诉大家:“夫子之道,‘忠恕’两个字而已。”夫子既然说我道是一,但曾子为何又说出两个字呢?

其实“忠恕”本来就是一体,只是一般人不明白而已。忠者,《大学》说:“勿自欺也”。不自欺,就是忠,实质上,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却仍旧愿意一厢情愿地相信那是真的,纵然浑身都是破绽,在我们的眼里却是天衣无缝。纵然是掩耳盗铃,我们依然觉得那样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别人的身上,自己是最幸运的,当自欺时,我们总会忘记前车之鉴。能做到“忠”,确实是很难的,做到了“忠”,才可以推己及人地对他人行“恕”之道。“忠”是对己的,“恕”是对人的,做到了“忠”,才可以产生“恕”,所以其实,“忠恕”是一体的。曾子所说,阐明了为学之道的初心当从“忠恕”上下手才是正道。才能万理归一。

【感悟】:做一个忠者,从不自欺,才能不欺人,如此就是忠恕之道的开端了。

【注释】:夫子问于曾子,曾子又答于同学。曾子所答,亦夫子之所答也。忠者,勿自欺也。恕者,勿欺人也。此忠恕之开端,盖忠恕本一体,无忠即无恕。

忠恕之道本一体

诚意在前不自欺

推己人徳自立

万法归一皆此理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贯,串义,亦通义。孔子言道虽若所指繁多,实可会通,归于一贯。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与他人之心之所欲所恶,无大悬殊。故尽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者施于人。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实一本之于我心,而可贯通于万人之心,乃至万世以下人之心者。

孔子殁时,曾子年仅二十有九,正值孔子三十而立之阶段。孔子又曰:“参也鲁”,是曾子资性较钝,不似后代禅宗所谓顿悟之一派。只看吾日三省吾身章,可见曾子平日为学,极尽心,极谨慎,极笃实。至其临死之际,尚犹战战兢兢,告其门弟子,谓:“我知免夫”。此其平日尽心谨慎之态度可见。

一以贯之,曲说成一行之,其用意只要力避一心字。不知忠恕固属行事,亦确指心地。

《论语讲要》: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忠恕之道任在世间,但与出世间之道相近。

《论语正义》:“忠恕”者,周语云:“中能应外,忠也。”曾子大孝云:“忠者,中此者也。”《大戴记小辨》云:“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徳。”又曰:“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曾子立孝篇:“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也,礼之贵也。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中庸》曰:“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怨,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盖忠恕理本相通,忠之为言中也。中之所存,皆是诚实。’”《大学》:“所谓诚意,毋自欺也。”即是忠也。忠者,亦实也。君子忠恕,故能尽己之性;尽己之性,故能尽人之性。非忠恕则无由恕,非恕亦奚称为忠也?

自古圣贤至徳要道,皆不外忠恕,能行忠恕,便是仁圣,忠恕之道,即一以贯之之道。

《论语集注》:曾子于其用处,盖己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论语点睛》: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证,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真实贯得去,亦是有个省处,乃能如此答话。然不可便作传道看。颜子既没,孔子之道的无正传,否则两叹“今也则亡”,岂是诳语。

《论语义疏》:孔子语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贯统天下万理也。”

忠谓尽忠心也。恕,谓忖我以度于人也。言孔子之道,更无他法,政用忠恕之心,以己测物,则万物质理皆可穷验也。故王弼曰:“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别裁》南怀瑾述着。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自己不认可的事,千万别强施于人;自己不能承受的事,千万别强加于人。要求自己和别人做什么,首先自己本身愿意做(自己才会快乐),并且己经做得很好了,那么你要求别人才会心安理得,不强人所难。忠恕,其实是一种对人对己负责的态度。

芳草:成语说:自欺欺人!也就是说在欺骗别人同时也在欺骗自己!然后“恕人恕己”。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也是宽恕自己!前者是立身之本,后者是安身立命!小见解不知合适乎?


264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会员登录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 主办单位: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陇ICP备18003001号-1    
  • 联系电话:18993355729   邮箱:3297571911@qq.com
  • 技术支持: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9331505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