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03 孝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8-12-06


【每日一修】 《论语》学记03

《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心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注解】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孝弟:孝,孝敬父母长辈。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9)与,通“欤”,读作 yú。这里是语气词。


  孝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

 王鹏翔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字有若。《论语》一书中记载,有子说:一个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和睦的人几乎不会干出顶撞领导、冒犯上级的事情,类似于造反作乱的事更是不会去做的。君子以爱人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此为人生的大道。孝顺父母,和睦兄弟就是为人的根本和爱人的基础。

然而,当下有些人却是反过来了,我们把子女和领导,甚至客户当成了自己的父母,反而把自己的父母当成了佣人,兄弟之间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就能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亲情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播放了一个成都女孩子收养狼崽的事情。一个女孩在旅途中遇到了一只无家可归的小狼崽,为了照顾它,就把它带回了成都,几年后,狼崽长大了,女孩就和男友决定把它放归大自然,为了让它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女孩也是费尽了心思。还记得在镜头里有一个画面让人难以忘记,当时女孩的脚不小心受伤了,无法行动,狼崽竟然跑到很远的地方,用自己的嘴巴叼着缰绳牵来了一匹马,并用后腿撑起身子,前脚吃力的把女孩推上了马背。人们常说狼心狗肺,可眼前的狼所表现出的行为呢?孝顺不是一种道德的枷锁,也不是刻意的做出来给他人看的。这只狼没有学过《论语》也能知道感恩,可见儒家思想也不是教条的枷锁,而是人性的发挥和保护。孝顺就是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性里,只要我们能用心去感知父母的需求,并付出实际行动,就是孝。如果不自觉的修正,人性是否会退化呢?

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成人,省吃俭用送去上学,培养成人才,有工作了,原本家全人全,到头来却变成了空巢老人。老两口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逢年过节,都知道给上司,给领导,给客户送礼,却很少有时间去陪陪父母。不仅让人叹息。毕竟父母不是圣人,对子女抚养还是有所期待,我们能对一个萍水相逢的人毕恭毕敬,对自己的父母又如何呢?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去爱,连自己的兄弟都无法包容,对别人的爱又有几分是真的?孝从何来,爱往何处?

古人对于家教相当讲究,人来到这个世上,第一个接触的是父母,爱人的心亦在此时培育,爱亦在此时被感知。现在时代不同了,也没有人认真的去思考过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只是一味的重视成绩,要不就是太注重形式,忽视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有个孩子对我说他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因为他父母总是威胁他,父母嘴上常常挂着一句话“我们把你养这么大,你就这么没有良心,不好好学习,不争气”,孩子很迷茫的问我“老师,考好成绩就是孝顺,就是有良心吗?”。我沉默了很久,便对孩子说“父母也是为你好,不要和自己的父母太计较”。

有一次,去另一位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非常孝顺,每有时间都要去乡下陪自己的父母。当时在饭桌上,有几道他儿子特别喜欢吃的菜,他就很自然的给儿子碗里夹菜,边夹边说:爷爷和奶奶也喜欢吃这几个菜。然后儿子马上就说“那我们这周有时间就去看爷爷吧。我也想爷爷了”。见到这样的情景,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孝心从此延伸,一直到万代,人性也由此慢慢的发挥和巩固,是为人道也!

本文作者:王鹏翔  审编发布:秦荣光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300余篇。




264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会员登录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 主办单位: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陇ICP备18003001号-1    
  • 联系电话:18993355729   邮箱:3297571911@qq.com
  • 技术支持: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9331505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