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67 圈子很重要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67
《论语·里仁第四》4·1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学记】圈子很重要
王鹏翔
人性是很微妙的,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长时间的耳渲目染,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变得非常的重要。譬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明显地体现了选择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孟子在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开始重视他的教育,最先他们家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情,就模仿大人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把家搬到了集市旁,孟子又开始模仿大人,玩起了买卖和屠杀的游戏。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最后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确定了下来,长期定居了。孟子长大成人后,果然学有所成。继承了儒家思想,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成就者,被称为“亚圣”。
孟子在小的时候就受到了居住环境的影响,其实大人也是一样,常常会受到身边的人和居住环境的影响。所以孔子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这是实现自我人格完善的一个很重的条件。
【感悟】: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内心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感召到什么样的人。我们在选择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完善自我。用心感召,用智慧选择,圈子决定人品。
【注释】:夫里仁者,以里仁心为要,盖凡夫受世俗熏染,最易变化心性耳。遇善亦善,遇恶则恶。故夫子曰:“里仁为美。”若人不则仁善之乡邻而居者,是为无智焉。
善仁者居仁地
无智者不择居
昔孟母择邻处
养仁心立徳基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里,邑也,谓居于仁为美。又一说:里,即居义。居仁为美,犹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处人,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
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
《论语讲要》:居于仁者所居之里,是为美,不择处仁者之里,随意而居,安得为有智者。古语,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又如孟母三迁,皆是择仁之意。广义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须择仁。
《论语恒解》:子言里以仁厚为美,渐染熏陶,修身传家,乃为久技,今既择里矣,而不处仁是不知根本之图,失勤俭忠厚,积久而子孙,富贵及其富贵,遂忘其所自来,奢利相尚,反鄙前人之朴陋昧者,驱而就之家无长者之行。
《论语正义》: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求居而不处人者之美,不得为有知。
荀子勤学篇:“故君子必择邻,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今求居不处仁者之里,是无知人之明,不得为有知矣。
《论语集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论语义疏》:此篇明凡人之性为染着,遇善则升,逢恶则堕,故居处宜慎,必择仁者之里也。所以次前者,明季氏恶由不近仁。今示避恶徒善,宜居仁里,故以里仁次于季氏也。
言人居宅,必择有仁者之里,所以为美也。里仁既为美,则闾仁亦美可知也。
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
若求居而不择仁里而处只,则是无智之人。
郑玄曰:“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别裁》南怀瑾述着。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青青河边草:古语有"千金置宅,万金买邻"说明居住在有德行,有仁德之人所居之环境有多么重要!今天的我们,虽不太可能随意选择居住在里仁之地,但我们可以选择与有仁德和品德修养高尚的人为伍。俗称圈子,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变成这种人!何乐而不为呢。
芳草:古云:学好三年学坏三日。一个学的环境、圈子绝对是影响人的思想去向。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止语:感召是一种心态,是心灵的碰撞和认同。能吸收到什么样的能量,则取决于你的内心,你有什么样的内心,你就会感召到什么样的能量,这就是同气相求、物以类聚的道理。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所以要什么样的人生,夫子在这里已经告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