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51 孔子可爱的一面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5-07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51

《论语·八佾11

【原文】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评析】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学记】孔子可爱的一面

王鹏翔

上一章,关于夫子参加禘礼,既灌之后,君主的行为,夫子表示看不下去。有人认为,像这样的一件小事情,夫子何必如此太较真呢!不就是把神位摆放错了嘛,能有多大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这样重大的国家级的祭祀大礼来说,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小事,何况祭祀的主要对象本来就是太庙里的神位呢!

据《左传》记载,昭公八年,逆臣阳虎,就借禘礼上文公摆错神位的事情说事,以收买人心,企图乱政。文公的孝心可以理解,毕竟僖公是自己的父亲,但若是不顾自己的身份,因自己的私心行小孝而置大礼于不顾,必然会招来祸乱,此是大不孝也。

后来有人向夫子请教鲁国禘之祭礼的事情。因为夫子当时只是说:“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想看下去了,或许有人听说了夫子的态度,向夫子核实,以探明原因。夫子为了给鲁国隐讳,于是就回答说:“不知也。”但在礼的传承上,又怕别人误会,以为鲁国的禘礼是正确的,若是如此,那就真的是错上加错,影响礼的延续。所以又特别说:“真正知道禘礼的人,对天下之事也是无所不知,就如我所示。”边说边还指了一下手掌。这是一个暗语,似有所示,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暗语是在心照不宣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不可明说的作用。有一个杜撰的笑话,话说刘、关、张三兄弟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茅庐第一个见到的人是张飞,为了考验张飞的志向,先用暗语对张飞进行了一次试探。诸葛亮伸出双手,做了一个圆的形状,意为:“你们心里有天下吗?”张飞正好有点饿,看到诸葛亮作出的动作,心里就明白了,以为在问他“你有饼吗?”张飞马上做出反应,对着诸葛亮比划了一下,意为:“我胸前的口袋里装了很多大饼,你要多少?”。诸葛亮一看张飞这个动作,以为张飞说:“我胸怀天下”。因为张飞的歪打正着,反倒坚定了诸葛亮辅助刘备恢复汉室的决心。当然,这只是一个杜撰的小故事,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暗语一定要给心照不宣的人说。

夫子后来的这个比喻,加上他自己说的:“不知也。”表示他与问者之间一定是相互知道的,只是不好直接言说而已,毕竟是君主犯错,如果直接说出来,也算是违礼了。

感悟其一,坚持原则也要讲求方法,向别人指出缺点更要有方法。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承,适时表达自己的态度。

其二:孝有大小,只顾着自己的小孝而损坏大众的利益,是愚孝。只有将个人的小孝和大众利益放在一起,才是真孝,这才是礼的基础。

【注释】:鲁之禘袷祭礼,有僭礼之嫌,故有人问于夫子,夫子曰:“不知也。”此为鲁国讳。又示诸斯,指其掌,曰:“知禘礼者,必知天下之事也,了如手掌”。前不知,为义也。又以暗语示之,实乃知也,此知者为礼也。若心知而言不知,恐礼有所误传。若言知,亦有失礼之过也。知与不知间,只为知者言。

文公以小孝而乱大礼,实乃弃大孝于不顾者也。盖礼者本乎于心,孝者人性之本。夫孝礼相承,方堪为真孝哉。

或问禘之礼

为国讳禁忌

故曰吾不知

实乃有所示

为礼传万世

以掌示诸斯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孔子不赞成鲁之禘礼。或人因此问,孔子不欲深言,故推诿曰不知。谓天下如置诸掌,如孟子谓:“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左传》:昭公八年载,阳虎欲去三桓,乃顺先公而祈焉,可见文公之逆礼,其事悖于人心,鲁人不之服,故不距一百十五年,阳虎欲为乱,犹借此亦收人心,并以彰三桓之非。盖鲁政主于三桓,鲁之失礼,即三桓之失政。昧于礼意者,亦可谓若文公之跻僖于闵,亦人子孝亲之心,而不知其大悖礼而可以召乱。

盖礼治即仁治,即本乎人心以为治。礼本乎人心,又绾神道人伦而一之。其意深远,非人人所能知。故孔子答或人曰不知,不仅为鲁讳,亦实由所难言。

不知孝而违礼,亦将陷于不仁,不仁则不足以为孝。

《论语讲要》:或人问孔子,禘祭之礼,其说如何?孔子答曰不知。然后伸出手掌,告诉或人,谁能知道禘礼之说,谁即对于天下复杂之事其如示之于此事。孔子说到“示诸斯”时,祭以另一手指其所伸的手掌,亦即是对于天下事了如指掌之意。

《论语正义》:包注:“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夫子讳鲁僭禘,故答以不知。而复广其说于天下,明为王者之事,非鲁所得知也。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又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中庸》:“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歯也。”

《论语集注》: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论语点睛》:方外史曰:“既云不知又指其掌,所谓此处无银三百两也。”

《论语义疏》:言若欲知禘说,其子不难,于天下之人莫不知矣。人人皆知,如示以掌中之物,无不知了者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着,《四书集注》朱熹着,《论语点睛》蕅益大师着,《论语正义》刘宝楠着,《四书恒解》刘沅着,《论语讲要》李炳南着,《论语新解》钱穆着,《论语别裁》南怀瑾述着。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青青河边草:"不知孝而违礼,亦将陷于不仁。不仁则不足以为孝。"老师所言极是!

止语:夫子的暗语实乃话中有话,其实天下人都明白,文公以一己之私贻笑大方。

芳草: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论语点睛》:方外史曰:“既云不知又指其掌,所谓此处无银三百两也。”觉的这两句话很能说明夫子的智慧。


264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会员登录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 主办单位: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陇ICP备18003001号-1    
  • 联系电话:18993355729   邮箱:3297571911@qq.com
  • 技术支持: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093315051   管理登录